重大創傷的身心療癒:舞蹈治療與第四類接觸的相遇

重大創傷的身心療癒:舞蹈治療與第四類接觸的相遇

 

姜愛玲

宇聯心理治療所/資深舞蹈治療師

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理事、專業認證舞蹈治療師(CDT)

台灣亞太健康管理協會/監事、認證健康管理師

 

(原文刊登於飛碟探索雜誌53期)

 

        看過電影《第四類接觸》的讀者們,想必對於片中和外星人綁架有關的情節和畫面印象深刻,甚至心有餘悸。不過本文所要探討的,並非片中事件的真實性,而是將關注焦點還原到「人類」本身——如果人們遭遇這類事件,他們在事後可能的身心反應和行為表現,並且探討以身體動作為基礎的療癒方式,可以如何幫助他們。

 

令人恐懼、無助的身心創傷

所謂的「第四類接觸」,就是遭遇外星人綁架。試想,被和您我一樣的人類綁架,已經足以令人感到害怕,更何況綁架者是既陌生又神秘的「非我族類」外星人呢?由此而導致的身心傷害和恐懼,想必更勝於一般人類之間的綁架事件。看過上述電影的讀者應該還記得,片中處於催眠狀態的患者,其行為表現都異常痛苦,往往驚聲尖叫、身體劇烈扭曲。當他們清醒之後,情緒起伏都很劇烈,通常無法再談論催眠之中的所見所聞、有口難言,飽受想說卻說不出之苦,或者就算是說了,也沒有人相信。

 

無論是看到親人遭外星人綁架、殺害,或自己曾被外星人綁架之後釋回的人,都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了高度威脅、重大身體傷害甚或死亡。事發之後的身心及行為反應,往往帶給當事人很大的困擾、心有餘悸,也一定程度地影響其身心狀態。若這種極度恐懼、無助或總覺得自己受到威脅的感受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並且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就已經構成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在目睹或親身經歷令人恐懼、特別是攸關性命的事件之後,所引發的各種身心失調症狀。這類事件包括天災、嚴重交通事故、搶劫、槍擊、戰爭,各種身心虐待、性侵,以及綁架挾持等。在事件過後一段時間,目睹或經歷這類重大創傷的人通常會有下列狀況:

 

  • 腦海中浮現和事件相關的思緒、影像或做惡夢。
  • 感覺創傷事件會再發生。
  • 出現明顯的焦慮和身體不適,例如暈眩、冒冷汗、心悸或呼吸困難。
  • 迴避所有與事件相關的人事物、想法和對話。
  • 想不起來創傷事件的重要細節。
  • 對曾經熱衷的事情失去興趣。
  • 精神處於亢奮狀態,如注意力不集中、疏離感、麻木感、煩躁易怒、易受驚嚇、失眠、時刻保持防衛之心。

 

以遭到外星人綁架而言,當事人目睹或經歷了極度驚嚇和嚴重的身體傷害,甚至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人因而喪生,即便本身未被綁架或遭綁架後幸運獲釋,回到原本的生活環境之後,恐怖的經歷仍會持續在腦海或夢境中出現。既要與揮之不去的驚悚畫面共處,又得面對日常生活的各項責任義務,處於此矛盾狀態所產生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往往令人難以承受,也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極端行為。

 

以解離的身心面對壓力

        許多遭遇重大身心創傷的人,選擇以「解離」的方式來回應,也就是說,他們會設法從無法承受的狀況中抽離、在無路可逃時設法逃脫,或者採取最後的防禦策略。您或許會問:如何抽離?將情緒凍結、使感受麻木,這就是抽離。許多重大創傷的受害者以封閉情感、不言不語的方式回應壓力狀況,另一種抽離方式則是採取暴力行動,比方說對親人暴力相向(如上述片中一位患者,在某次催眠之後感到極度恐慌並要求離去,但當晚卻在家中持槍把家人當人質)、進行肢體攻擊等,都是以消極或激進的手段來阻斷內心巨大的傷痛感。

        還有一種解離就是所謂的「身心分離」,這尤其是曾遭外力侵犯身體的人所慣常採取的策略。當創傷經驗重新浮現腦海中、甚或再度經歷時,受害者通常會將自己的身體與情緒感受分離,彷彿自己的眼和心已經飄到了高高的上空,低頭俯瞰著事不關己的「那具軀體」所曾經或正在經歷的恐怖事件。久而久之,他們的身心感受會逐漸麻木,表面上對於任何事件似乎缺乏反應,對身體疼痛的忍受度也可能提高甚或毫無感覺,實際上是以解離的方式讓自己不再二度受傷,這其實是一種自我防禦策略。

以肢體舞動療癒身心

        舞蹈/動作治療(Dance / Movement Therapy)是以身體動作做為主要的溝通、表達媒介。舞動是身體與心理相遇的歷程,它會讓我們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身、心是緊緊相繫的一體兩面(李宗芹,2002;姜愛玲,2012),透過自由的舞動可以釋放緊張壓力、疏通情緒,促進身心靈的健康與成長。身體動作的互動不但可促進個人的自我覺察、理解和表達,也能幫助我們調整與外界溝通的方式。舞蹈治療相信負面情緒的經驗,會以身體的緊繃和疼痛彰顯出來,因此必須以「動」來鬆綁這樣的束縛。

 

伴隨過往事件而來的情緒感受,不僅會留在腦海裡,也會留在身體裡。身體的舞動(並非舞蹈表演)可使深藏潛意識中的情緒感受浮現出來,讓當事人更為覺察。舞蹈治療即是藉由發展動作中的意象讓動作產生意義,是鼓勵參與者執行和處理情感回應的歷程,並在過程中促進和支持人際互動,以達到整合身體、心理、認知和社會層面的目標。在舞蹈治療中,肢體活動並非團體經驗的主要目標,而是創造療癒空間的管道。

 

因此,舞蹈治療是藉由肢體動作的開展,直接促使參與者在動中提升自我覺察,讓參與者在動作中逐步紓解身心壓力、抒發及表達情緒感受,更完整地經驗及接納人生過往及當下的事件與內在情緒,透過身體動能啟發心靈力量,並且在與自己和他人的互動關係中獲得正向關懷與支持回饋,重新建構(restructure)自我價值、人際網絡、人生意義及獲得培力(empowerment),以啟發身體自主及行動力,促成自我身心整合、復原及提昇。

 

舞蹈治療通常會先讓參與者的身體放鬆,然後漸進地增加動作的力道、頻率和幅度。在此過程中,負面情緒會透過動作的力量和節奏釋放出來,動者本身也會有各種感受出現。對於遭受重大身心創傷的人來說,一開始他們可能會因為情感的凍結而「動不起來」,這時可由身體局部的動作開始,比方說先伸出一根手指頭動一動,再視狀況慢慢拓展動作範圍。

 

舞蹈治療與第四類接觸的相遇

奧地利心理醫師威廉‧芮克(Wilhelm Reich,1897-1957)是身體心理治療(Mind-Body Work)的創始者,深信身體上的緊張狀態(body tension)是內在情緒的外在顯現,而盔甲理論(Body Armor)正是芮克對心理學的重要貢獻(Sharf,2004)。他主張人們日積月累的肌肉(肢體)姿態所塑造出的肌肉盔甲(Muscular Armor),如長期的肌肉抽搐等,是個人所發展出來的防禦機制,用以阻礙情緒爆發及身體感官的宣洩,也就是壓抑情感及生理衝動,特別是焦慮、盛怒及性方面的興奮感。個人常因社會規範而無法表達真正的感覺與情緒,因此運用肌肉盔甲使自己忘卻無法表達的痛苦,而性格盔甲(Character Armor)則是個人經年累月所發展出來的獨特性格態度,是用來抵禦焦慮的防衛機制,會導致性格僵硬死板、與他人接觸互動的貧乏,或身心整體的「毫無生氣」。性格盔甲在功能上同肌肉盔甲,而肌肉盔甲正是性格盔甲的外在呈現(Daniels,2005)。因此,芮克相信以身心整體連結為出發點的身心療法,能幫助人們擺脫「盔甲」這道僵硬的枷鎖,促使個體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姜愛玲,2012)。

 

以身心整體連結的觀點而論,身心創傷(如遭綁架、受虐等)的經驗,對於人們的呼吸及行動均會產生影響,形成身體姿態的改變,而這些改變也會影響到人們在肢體表達和人際互動行為中的心理層面,即自我形象(self-image)與自信(Sharf,2004)。因此,舞蹈治療讓創傷事件生還者在動作中逐步卸下長久以來因恐懼、壓抑等情緒所累積形成的肌肉/性格盔甲,重建正向的身體形象及自我價值。

 

在舞蹈治療中,治療師通常會鼓勵參與者表達在動作過程中的感受。對於遭受重大身心創傷的人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剛開始可能會以「不知道、沒感覺」來回應,這是因為他們已將身心解離、情感凍結。這時,可以先問問:「我們現在是動哪個/哪些身體部位?做什麼動作?」,也就是說,讓參與者「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再逐漸幫助他們「重新擁有」對於自己身體的感受,並鼓勵負面情緒的釋放、同理而非評斷他們獨一無二的創傷經驗,來陪伴他們走過身心重整的道路。

 

 

 

 

 

 

參考文獻

中文

李宗芹(2002),《非常愛跳舞:創造性舞蹈的心體驗》,心靈工坊。

姜愛玲(2012),《心在跳舞:遇見舞蹈治療》,億派國際。

 

英文

Daniels, V. (2005), Wilhelm Reich and his influence. Victor Daniels’ Website in The Psychology Department at Sonoma State University. Rohnert Park, CA: lecture notes.  URL: http://www.sonoma.edu/users/d/daniels/reichlecture.html

Sharf, R. S. (2004), 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3r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