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心、好動、不經大腦不是我的錯:我只是有點忍不住
分心、好動、不經大腦不是我的錯:我只是有點
忍不住
文 ∕ 陳映程(慶運心理治療所所長 ∕ 宇聯心理治療
所特約資深臨床心理師)
小華是個陽光男孩般的青少年,讀小學的時候本來從小就有一點活潑好動,跟同學總是打打鬧鬧,對什麼新奇刺激好玩的東西他都很有興趣,有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干擾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大人要他事情時他會有點小小的不情願,有時候也比較消極一點,常常會忘東忘西,對於需要全神貫注的工作就會想要逃避,例如:看書或寫功課。但是如果是看電視或打電動的時候就不會這樣。
上了國中以後,小華變得更高大也更成熟,但是最近導師反應,小華上課時常常東張西望、容易分心、作業都太不愛交,有時跟同學因為一些小事情看不順眼就起衝突,被老師管教兩句還會頂嘴。放學回到家以後,就開始看電視或打電玩,眼看基測的時間就快要來臨,模擬考的成績卻不斷持續下降,讓父母感到十分的擔心。
在經過師長的介紹下小華進入了醫院的青少年健康促進網絡服務計畫,在門診中經過專業醫師的詳細問診及臨床心理師的仔細評估之後,小華被診斷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就是說雖然他的智力狀態還算正常,但在各項注意力的檢測當中,持續性注意力上卻有明顯的缺損,導致出現上述的這些行為。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兒童青少年時期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一般來說盛行率大概是5%左右,包含三種主要的症狀,注意力不足(上課時心不在焉)、過動(總是坐不住動來動去)及衝動控制差(做事情不考慮後果)。此外,這樣的疾病還容易跟對立反抗、品行疾患等產生共病的現象。大部分的病人透過測量腦波的狀態,瞭解大腦皮質的活動量,反應出個體目前注意力維持狀態,會發現病人的腦波大部分佈多以慢波居多,顯示目前正受到症狀的干擾。(如圖一)
圖一
根據研究指出目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治療方式建議採用多模式進行,包含: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及父母效能訓練等,除此之外,長期以來神經腦波回饋治療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效果上,已經漸漸被證實有療效,且經過治療後的追蹤效果也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因此小華開始進行腦波回饋的治療方式,剛開始小華會覺得有點不太能適應,覺得自己好像沒辦法進入狀況,但是腦波回饋的學習歷程通常都是由困難到容易,從小的反應到更大的反應,從慢到快,從總體效果到精確,從完全意識到更多自動化。在行為塑造的歷程中指引更多腦波回饋的學習,臨床心理師還搭配了一些認知行為治療的技術加以輔助,例如:人際衝突的解決、情緒的調適與管理,學習新事物的能力、閱讀與考試技巧、生活作息及時間安排等,讓治療效果能夠持續更長的時間。(如圖二)。
圖二
在經過這樣的即時且明確的腦波回饋訓練之後,期間大約平均約40次左右訓練,小華漸漸地學會恢復控制我們的大腦,掌握增強自我的注意力的關鍵,並開始學會控制這些症狀,一旦學會了控制,可使身體恢復平衡,小華再也不會覺得寫作業很痛苦,並且主動安排自己的生活,對於學習也比較能夠有效率地進行,面對人際關係的衝突也能夠理性的因應,不會再跟以前一樣容易生氣或情緒起伏大,展開了他另外一段的青少年多采多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