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的孩子,不負責的父母
超能的孩子,不負責的父母 文 / 趙守箴諮商心理師
有個大學生來找我,說爸媽從很久以前就不停地爭吵,爸爸生氣起來,脾氣暴戾,以前甚至和媽媽大打出手。學生說:我爸總是不在家,在家也只是做他自己的事情,根本不管家裡發生什麼事,都是媽在張羅,學生眼眶泛紅氣憤地說:我真的不懂,像我爸那樣的人,為什麼我媽還要跟他在一起?雖然因為上大學,離家在學校住,可是心裡總是不開心,很擔心家裡的狀況,每次母親來找自己談話,心情又緊張又沉重,因為若是媽又哭又抱怨,聽完也沒心情去做自己的事了。
我問學生:談這話題,想要我如何幫忙呢?學生回答說:「我想幫我爸媽,可是我幫不了」,一副自責內咎,厭惡自己無能解決的表情,隨著情緒翻轉上來。
﹝超能的孩子,不負責的父母﹞
到此,心裡實在很心疼,這孩子心裡的負擔,已經超過他的年齡,他卻不自知地甘願承受;我想,如果有個單面鏡,讓學生父母在後面觀看孩子的心聲,他們能不能稍微暫緩婚姻裡的痛苦,而真心地去了解到底造成孩子多大痛苦,並疼惜一下孩子?可是,來的不是父母,是孩子,眼下只能先幫孩子,不能再叫一個二十歲的孩子,永遠被父母綁架,心情和狀態都隨著父母的狀況上下,而失去自我。
心裡著急又疼惜,就對學生說:你心疼媽媽,她受痛苦,你就跟著難過,好像她的情緒就是你的情緒。一時之間,學生還不能明白;於是,我換一個角度提問:你今年幾歲?你爸媽幾歲?學生想想,回答說:我二十歲,媽媽大概五十,爸五十多。我開玩笑地說:五十多歲的人都管不了的事情,你二十歲想管哪!你的人生歷練有他們多嗎?學生笑笑搖搖頭。其實你不是無能力解決,你是超能!應該是你爸媽要負起責任來處理。瞬間,我看見學生臉上的烏雲,出現一道裂縫,現出光采和生機!
﹝重新學習當孩子﹞
漸漸地,學生開始思考,並且明白這婚姻關係,是父母自己所選擇的,父母的關係演變至今,雙方都有權選擇要繼續或離婚分居,這並非是做為一個兒女可以解決或代替的;雖然身為兒女,不忍心看到父母受苦,但這是父母的選擇,父母就應該承擔這個後果,如果想要去幫忙,不但幫不上,還害了自己;因為每次一擔心,不但心情低落,有時還搞得頭痛、胸悶,什麼症狀都來了。
但是,畢竟忠心的孩子是不容易放下父母的,長年的情感糾結,也因為無法忍受心裡的擔憂和不安,牽引著學生不自主地就是想去做些事。
所以我引導學生再次思考:站在想要解救、幫忙的位置,不想母親受苦,這是保護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個兒女的角色。兒女的角色和保護者是有分別的,兒女理當接受父母的照護和關愛,但是保護者卻是承擔、付出和保護。我問學生:你能承擔一個家嗎?你現在能賺錢養家嗎?你能承擔父母的問題嗎?一連串的不能,讓學生終於認識到自己長年都想要當保護者,背負了龐大而不該背負的責任和問題。
但是,學生心裡仍然放不下,這麼多的但是,真的是對家身相離、心相繫。
學生說:如果爸和媽又吵起來呢?如果媽找我談家裡的事呢?我不能不管啊!
我問學生:你有困難找誰去?學生說:找朋友啊!跟好朋友說或是討論。
我:那你會找爸媽說嗎?
學生:不會。
我問:那你的爸媽有朋友嗎?
學生:有啊!
我說:那麼你就不是爸媽的唯一,他們有問題,應該去找他們的平輩朋友,或是長輩來協助解決,不是找一個晚輩來說,你會找一個晚輩說自己的問題嗎?
學生:不會。
我說:我能了解身為孩子,很想為父母做些什麼,所以你想想什麼是做為一個孩子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
學生說:我都會做一些家事,我也會關心家人的心情。
我鼓勵學生勇敢對父母表達:也許下次媽又來訴苦的時候,你可以鼓起勇氣告訴她,你不想聽,或是現在在忙,鼓勵他去找自己的朋友說,因為你聽了心情會很糟,又實在幫不上,心裡很痛苦。如果爸媽吵起來,你可以找他們的親友關心他們,不需要非你不可。
﹝還給忠心孩子他的人生﹞
與學生的討論即將終了,過去深受痛苦的印記仍烙印心底,離開前,我試著讓學生找到二十歲該有的能力,讓學生明白,過往受苦的時候,是因為年齡、能力和經驗都太幼嫩,但二十歲的成人,絕對比當年受苦的時候,要有能力和辦法,可以不再是無助地痛苦接受。
至於父母,不管心疼也好,懷恨也好,父母都不是無緣由變成今天這樣,如同《換我照顧你》作者分享:「人們通常不是無緣無故就表現出苛刻、控制或虐待的行為。其實不負責任的父母也有他們值得一聽的故事」。因此,若要全然解開這個結,需要踏上勇氣之旅來探索父母的過往,從往事中,試圖對父母現今面貌產生同理、理解,書中提到「當我以人的身分,置身在虐待我的人的處境下,試圖了解他的成長環境、限制或過去時,我的結論是:在同樣的環境下,我可能也會犯同樣的錯誤」,藉此真心的原諒父母的過失,並與父母和解,重拾愛與信賴的關係。
一個父母長年衝突的家庭,常是有一個忠心的孩子,以生命相許,默默地付出,這些孩子一直掛念受苦的父母,影響他們無法專心在這個階段的發展,比如:人際關係的拓展、課業的學習,甚至是未來的婚姻關係和感情交往的價值觀,唯有好好地面對,而非逃避離家,才能真正的長大離家。
註:以上故事均屬虛構
◎本文已投稿至基督教論壇報